请输入搜索信息
奋进求是
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
工大要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丨教务处:扎根西部大地 矢志立德树人 扎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来源:教务处
浏览:
2024-11-06

砥砺奋进新征程,同心谱写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必发88手机在线官网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学校加快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大会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学校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报道,全方位、多角度报道过去五年在党建思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激励全校师生以饱满热情迎接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编者按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完善铸魂育人体系,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成效显著。

立德树人开创新局面

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方案”,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学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支持建设红柳重点“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思政类课程立项混合式课程3门、公选课12门。思政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得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出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构建大思政格局。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每门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突出示范课程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示范课程评选,重点建设202门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获批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项,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3项。突出优秀典型推广,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两届,选树49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50门示范课堂,多渠道做好示范课程的建设观摩、交流、推广工作。完成“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办法”“备、讲、评、督、导、促”六环节推进课程思政标准化建设。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资源服务平台,依托课程思政示范平台开展案例建设和研修培训活动。建设“示范课程”“示范名师”案例库,分享“三型十二类”课程资源;建立第三方课程思政资源库。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一体化推进五育并举,每年设立五育专项经费60万元。严格教材选用标准和程序,马工程教材使用覆盖率持续保持100%。完成699种教材和我校主编单位出版的56种教材两轮排查和“回头看”重点排查整改,对正在使用的外国语言类教材与其他学科专业类境外教材进行全面排查整改。获批甘肃省2024年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专项研究课题7项,8种教材推荐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心地位有了新高度

学校“章程”“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把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最主要的标准,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学校坚持校领导上讲台制度;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坚持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学校完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采取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发展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健全教学激励制度。近五年,新增省级“教学名师”7人,校级“教学名师”19人。加大教学工作奖励力度,学校绩效津贴制度把本科理论教学学时和教学质量作为绩效考核基本要求,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制定“教学质量奖励津贴实施办法”,每年投入260万元专项奖励一线教师,调动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发布“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30年)”,为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高质量完成全省首家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评估专家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举措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亮点突出。

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

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设置了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生物制药等7个新工科专业及1个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文科专业。聚焦“高精尖缺”专业建设,开设校企协同、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等创新创业实验班14个,新文科实验班1个。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招生、培养、就业、评估联动的本科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近五年,动态预警10个专业,停招材料科学与工程 、环境设计、纺织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日语、工程造价等6个专业,备案撤销包装工程、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应用力学等5个专业,招生专业由74个调整优化为63个。学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制定“红柳一流专业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聚焦“高精尖缺”工程领域,紧抓四新建设机遇,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开办新工科专业,推进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先后投入5380万元,建设红柳特色优势专业11个,红柳重点专业22个,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扎实开展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19个,通过认证专业数量位列全国高校前25位。经管学院通过BGA金牌认证,学校成为西北地区首个通过BGA单独认证的院校。

课程建设有了新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一流课程,推行课程资源线上化为手段,持续提升学生学习的广度、精度、深度,制定“本科线上教学工作规范”,变革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依托超星泛雅平台自建SPOC课程2238门,依托智慧树平台建有86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课程信息化建设,引入优质课程资源420余门。制定了“红柳一流课程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以建设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示范课等为突破口,培育和建设一流课程。先后投入近2358万元,建设红柳重点课程、特色优势课程、通识核心课程2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00门,混合式课程266门,示范性混合式、项目式、双语课程135门,创新课程222门,通识公选课程98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课程96门。

教学质量有了新成果

学校全面探索“四新”培养理念、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质量标准等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35项,优秀项目案例3项。获批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实现近三十年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获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近五年省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成果丰硕,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73项,教学团队9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青年教师成才奖6项。获批甘肃省创新创业改革项目15项、创新创业教育慕课及示范课程5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6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6个、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及示范专业6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2个。获奖项目数量、质量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双创教育实现新突破

统筹优化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理顺运行机制,打造六千余平方米“1厂2区N中心”的红柳创客梦工厂和赛教融合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红柳创客梦工厂获批省级首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推进实施“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年均参与学生6000余人次。学校每年组织开展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引领,以“挑战杯”等为重点的各类学科竞赛100余场,参与学生2万人次以上。近五年获得国家级重点学科竞赛一等奖以上153项,在历届“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国奖1金8银37铜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先进集体奖。近五年学校“国创计划”国家级项目达到399项,位居省内第一,参与学生2万余人,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000万元,入选“国创年会”项目15项。学校在2019—2023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26;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64;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58,连续4年进入全国Top100,且为省内唯一进入Top100高校。

支撑条件得到新改善

健全赛培融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通过经验交流、讲课竞赛等形式,传播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近五年有74人次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竞赛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33项。2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副高组二等奖,实现学校国家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的突破。学校在中国高教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从2021年166位提升至2023年152位。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建设50间智慧教室投入运行,论证建设224间智慧教室。彭家坪校区新增课设教室桌椅1800套以上、多媒体(含讲桌)25套、讲台50个。完成教务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完成新工科、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所需中长期贷款设施设备申报项目的申报、论证、遴选工作,共立项13个建设项目,总预算为10863.71万元。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促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组织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培育校级现代产业学院8个。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工作全面推进,完成教育部抽检论文上传和专家入库工作。

视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