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奋进求是
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
工大要闻
《甘肃工作》杂志刊发必发88手机在线官网署名文章并进行封面报道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
2024-12-13

近日,由中共甘肃省委主管、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主办的《甘肃工作》杂志(第11期)刊发中共必发88手机在线官网委员会《聚焦发展需求 全面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文章,并进行封面报道。全文如下:

聚焦发展需求

全面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建设

中共必发88手机在线官网委员会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严峻挑战。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加强新型工业化教育改革是理工科院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和教育“作答”。必发88手机在线官网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实干争先,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省贡献学校智慧和力量。

一、着力健全党建工作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实有力地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着力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压实党建工作政治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更高水平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学校党委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命题。

持续深入探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学校传统、学科特色、专业思政“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打造兰理工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发挥“统编教材+配套课件+示范讲义+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研究阐释”合力作用,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五史”教育,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将全覆盖开展课程思政作为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关键手段,积极发挥思政课程关键课程、思政工作主阵地、网络空间平台、实践育人体系的协同作用,不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着力打造一流师资,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将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大力推进“红柳引才工程”“红柳育才工程”,下功夫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进一步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和“四有”好老师,使学校成为一流专家领航、青年才俊聚集、名师学者辈出的人才高地。

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专兼结合、老中青结合、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稳定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严格按照规定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辅导员队伍。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工程”,完善博士人才引进待遇以及支持政策,开展常态化招聘,高效开展博士人才引进工作,逐年提高博士引进数量和质量。修订《在职人员申请报考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促使自有人才的快速成长。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在校内现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破五唯”“分类评价”和“同行专家评议”等制度基础上,制定出台6类人才评价文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推进绩效工资改革,修订完善校内绩效津贴制度实施办法,优化津贴类别,调整考核标准,扩大学院自主权,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着力创造一流成果,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学校围绕服务甘肃省“四强”行动,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主动靠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着眼“三个聚焦”,全面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学校着眼提高创新能力,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直面世界科技创新变革规律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不断完善学校科技创新机制,发挥学校科研人才集中的优势,深化有组织的科研,深化与重点行业企业的融合,打造一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创新团队,探索重大成果培育机制,扩大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深度融入我省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在甘布局规划的机遇,建成一批特色“高精尖”科学研究装置,一批学科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区域研究院和产业研究院。紧密围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军工央企、研究院所共建协同中心、技术研发平台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攻关核心关键技术难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二)聚焦区域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将持续支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申报建设,紧扣甘肃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大战略实施落地培育承担科研项目。支持科研团队在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领域开展高质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等区域研究院和产业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同时,学校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和省(区、市)重大战略需要设置新专业,注重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着力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形成工科优势突出、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对地方主导产业支撑度强的办学优势,持续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提升经管、文法和哲学等人文社科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培育和凝聚一批高水平理论人才,建成特色高水平智库,实现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突破,推动哲学社会科研平台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能力明显提升。完善科技、理论成果转化机制,打造“赋权+赋能”全要素成果转化模式,提升成果转化质效,畅通转化渠道,破解科技、理论成果转化瓶颈。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释放科技、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动能。加大高价值专利的培育,推动科创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建立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四、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实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深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常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主动凝练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探索打造以“红柳精神”为品牌,以班级、专业、课程、教材等内涵建设为着力点的多方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高质量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加快推进基地班、卓越班多元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办法,构建有梯次、连贯性、长周期的选拔培养机制。持之以恒优专业,完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组、压减、停撤部分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认证为抓手,提高专业建设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学科专业联动机制,强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教学保障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严格教材的管理、选编和使用,在国家级规划教材上实现突破。

(二)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坚持以研为峰,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研究生优质生源提升计划,增加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申请-考核”选拔生数量。推进产教融合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实做强现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打造科教产教协同育人生态圈。立足学科前沿,对接行业需求,加强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完善从学术论文、知识产权、学科竞赛、技术革新、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多元学术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多途径、多方位发展。改革研究生导师分类遴选、评聘、考核评价制度,实现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持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加快推动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融入学生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建设一批弘扬红柳精神的高质量美育精品课程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双创教育效能,加强专创融合、特色创业教育和“红旅”品牌建设,实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取得新突破。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深化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力争实现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

至十五五末,按照“突破一流、强化优势、培育新兴、促进交叉”的发展理念,构建以工为主、理工文融合、具有鲜明服务国家和服务地方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推进优势学科攀峰筑原、支撑学科协调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奠定基础。经过10余年的努力,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2035年-本世纪中,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

封面报道

必发88手机在线官网聚焦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 服务“四强”行动

近年来,必发88手机在线官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强科技”行动的部署要求,坚持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打造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示范高地,加快建设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双一流”大学,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发展赋能加力。

截至目前,学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1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个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以此为龙头,牵引推进学科专业系统性变革,不断提升学科整体综合实力,其中,工程学、材料学、化学和环境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汇聚学校资源优势,主动服务我省“四强”行动,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473项,实现科技进款9.65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5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有色金属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以及甘肃工业强省战略。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与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6所国外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及课程研修合作项目。

视觉推荐